上海市曹杨中学_最新动态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学校简介> 最新动态



曹杨中学组织党团员教师赴渔阳里参观学习


探寻红色记忆,解码精神原色。10月18日下午,曹杨中学组织党团员教师前往渔阳里开展“探访初心,感悟使命”主题党日活动。此次活动也是学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位于淮海中路567弄的渔阳里,是一座年逾百岁的红色弄堂。100年前,一批批热血青年来到这里,在石库门前立下了报国之志,开启了解救中华民族于危难的红色征途。这里既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诞生地,也是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精彩篇章的发源地,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的孕育地。在中共一大召开前的一年多时间里,这里无疑还是党的理论宣传、阶级动员、人才培养的发生地和见证地。正是从这里播撒出的点点星火,才汇聚成了革命的火种,才摧毁了暗无天日、民不聊生的旧中国,点亮了一个伟大的新中国。



“先锋发轫霞光道,探求初心铭于心”。参观过程中,党团员教师驻足细看陈列的历史文物、文献、书籍和照片,回顾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创建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成立等历史过程,再一次接受了党的教育和思想洗礼。在开创了中共党史上的多个“第一”的地方,回顾革命发轫之不易与先烈之决毅,瞻仰开拓者们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无疑是对五四运动10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最真挚的纪念,具有最深长的意味。

本次参观学习,时间虽短,收获满满。大家纷纷表示,要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立足本职,锐意进取,在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中,交出一份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成绩单。



★ 党员教师感言摘录 ★

张富英:今天我们走进渔阳里探访初心,重温历史,感悟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使命。我们将继续传承革命先辈的红色基因和革命精神,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缅怀先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让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何毅俊:1920年8月22日,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在新渔阳里6号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同时这里也是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所在地,召开中共一大的会议通知是从这里发出;毛泽东等是在这里读到了《共产党宣言》;刘少奇、任弼时等是从这里走上革命道路。我党第一个党组织、团组织、工会、妇联、干部学校等筹备创建,均与渔阳里有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中,我们来到渔阳里,这个我党的“初心”之地,体验渔阳里精神。这是中国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民族的出路进行艰辛探索过程中形成的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是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是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是报国为民的奉献精神!

钱  俊:在秋日午后走进渔阳里,走进一段属于青春的历史。展厅里满是黑白的照片,有熟悉的李汉俊、陈延年、陈乔年,也有不太熟悉的俞秀松、王一飞、罗亦农,都是风华正茂,器宇不凡。这些年轻人几乎都来自殷实甚至富贵的家庭,几乎都受过良好教育甚至有留学海外的经历,本可以继承祖业安享荣华或者在大学在政府谋职衣食无忧,却选择了一条崎岖坎坷、血雨腥风的人生路。年纪轻轻就干大事,年纪轻轻就丢性命,为的是拯救千千万万素不相识的国人,为的是拯救已到生死存亡之际的国家。他们的初心至死不渝,曾经照亮一个时代,也为无数后来的共产党人指明了前行的方向。作为新时代的党员教师,尤其应当不负先辈、坚守初心,以教书育人的工作实绩,担负起为民族复兴培育英才的使命。

阎  俊:走进纪念馆,一楼至两楼间的展厅,迫切地想把每一个故事都铭记在心。楼层里珍藏着的一张张旧照片展现着热血青年毅然起义时的坚强与执著,战斗的号角仿佛还在我们耳畔吹响;一份份资料文献记录着自五四运动以来33位青年英模和英模集体的感人事迹,革命先烈为了祖国奋不顾身,不禁让大家内心为之一动。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应将先辈的精神传承下去,那是一种不畏艰险,只为民族存亡而奋力一搏的高尚的品质,让我们继续努力完善自我,实现价值。

毛  娜:我们走进了渔阳里,在展厅各部分的内容中,了解了渔阳里举行过的诸多党团重要活动,以及渔阳里培育的进步青年在中国革命与青年团建立初期发挥的历史性作用。展厅的结束语说:“青年工作,抓住的是当下,传承的是根脉,面向的是未来,攸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作为中青年党员教师,我们既要牢记先辈的革命精神,不忘初心,也要将这样的精神传承下去,在教书育人的日常工作中,担负起培育下一代优秀青年的使命,使祖国一代又一代青年,都能够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

李红叶:1920年的春天,陈独秀将《新青年》编辑部从北京迁回了上海,入驻老渔阳里2号。这里成为共产主义火种点燃的地方。共青团作为党联系青年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要时刻加强对青年的政治引领,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青年工作,传承的是根脉,面向的是未来,攸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作为党员教师,我们面对的就是一群可爱的青年,祖国的未来,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引领青年学生的成长,在教育岗位上发挥自己的力量和作用。

陈丽娟:渔阳里纪念馆向我们昭示了各个时期青年英模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我们怀着憧憬和敬仰,默默地看着一个个英气稚嫩的面孔,这些百年前的先辈们,在他们的眼神中,透着坚毅和热情,带着知识分子的倔强和不屈,有着青年学生的热情和理想。作为党团员的我们必须时刻铭记苦难的历史,努力开创更加幸福的未来。渔阳里渐渐在身后远去,而这次参观带来的思考与鼓励却永远指引者我们的人生旅途。

傅一笑:我们来到位于淮海中路567弄的新渔阳里参观学习,从一张张历史照片上看到大批的优秀青年在这里留下足迹。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不忘初心,是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当代青年的新要求。不忘革命先辈、不忘理想与梦想,更不忘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在攻坚克难的过程中实现强国之路。作为党员教师,我们要做好本职工作,对教学用心,对学生负责,使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为社会输送有用的人才。我们也要在工作中克服困难,成长为更优秀的教师,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汤风华:我们来到红墙黑瓦的渔阳里6号——团中央机关旧址参观学习,这里的展品种类非常丰富,真实地再现了80多年来我国青年运动蓬勃发展的光辉历程。流连在展厅里,我第一次深入了解了共青团从诞生到现在的历史。由于我党早期领导人的远见卓识,共青团这一具有革命预备队性质的组织得以建立并逐步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培养了大批年轻干部。墙上的照片上是一张张年轻的脸庞,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理想的坚定和执着,很多人为了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我们只有牢记革命先烈的初心,努力奋斗,才不辜负他们对新中国的期待。

汤晶璐:昔日风雨飘摇中的渔阳里,今日化为不灭的民族精神。我们缅怀先烈,是为了更好地创造明天。就让这精神带领我们前进,从现在就学会自强不息,勤劳勇敢地去面对任何挑战,做二十一世纪的新青年。

文  彬:走进“渔阳里”,让我重温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历史,将我置于国际、国内历史变局的大背景下,向我再现了20世纪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东方巨龙、从百年沉沦到百年复兴这一历史命运的大落大起,使我深入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在历史重大关头承担起的救国使命,以及领导中国革命突出重围、最终夺取胜利的历史轨迹。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作为一名高中教师,我时刻谨记着要以当代党员教师的高标准要求自己,不断钻研教学、迎接挑战,以实际行动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微薄的一份力量!

许莉颖:上世纪20年代,渔阳里汇聚了从各地走来的大批进步青年,他们在这里潜心学习,开展革命运动。那段红火的日子虽然短暂,却把渔阳里永远留在了中国青年的运动史上。一百年后,人们拂去历史的尘埃,世纪初的红色印记依然鲜艳夺目,他所述说的故事永远不会结束。

蒋颖楠:青年运动的蓬勃开展,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充分的组织准备。徜徉渔阳里深处,仿佛看见先辈为国家命运舍生忘死的忙碌身影,还很可能与当年他们的脚印重叠,感受到他们青春的火焰和理想的光芒百年之后仍然生生不息、烛照后人。

何哲民:通过参观渔阳里,我们了解到抗日英雄和抗美援朝的将领及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等革命先烈催人泪下的事迹。探访初心,感悟使命,我们的工作虽然平凡,但责任重大。我们要以党员标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师风师德修养,时刻铭记党员的责任和义务。不仅要成为学生的楷模,更应是全社会的表率和榜样。让我们用行动践行入党誓言,将自己融入到伟大“中国梦”的实践中,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而奋斗终身。

殷  瑛:渔阳里地处上海老建筑石库门中,走进序厅,四周陈列了丰富的铁板画,真实地展示了80年来我国青年运动的蓬勃发展的光辉历程,向我们昭示了那个时代青年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及上海青年取得的光辉成就。渔阳里是中国青年奋斗的起点,是先辈用汗水和鲜血篆刻的伟大历史,作为新时代党员教师,应当时刻铭记“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的人生理想,继承和发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斗不止。

伏祥忠:渔阳里,一个在中国革命史上屡屡被提及的上海地名,从这里走出了许许多多仁人志士,俞秀松、萧处女、陈望道……我们这个民族所期盼的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终于在今天实现了!共产党人从渔阳里走出来,俞秀松在共产国际力争中共是唯一代表中国无产阶级的政党!先辈们:今天的盛世如您所愿;明天的强国由吾辈创造!

顾欣怡:青春点亮未来,渔阳里作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所在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参观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众多历史见证和记录,它的一草一木还记录着当时创建时期的活跃身影。现在的辉煌和成果由我们的先辈用努力和汗水铸就,我们应不辱使命,不忘初心,传承根脉,面向未来,坚挺脊梁,做勇于面对自己内心的青年人。

周  刚:上海是一座具有红色基因的城市。新老渔阳里是名副其实的红色孕育之地。中国近代著名的进步思想传播之源与宣传阵地《新青年》从这里走向神州大地,在广大有识之士,有为青年之中种下马克思主义的火种。外语社背后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则是现在中国共青团的前身。小小渔阳里,于我中华乃大大初心之地。

王燕玲:党员们怀着憧憬和敬仰,默默地看着一个个英气稚嫩的面孔,这些百年前的先辈们,在他们的眼神中,透着坚毅和热情,带着知识分子的倔强和不屈,有着青年学生的热情和理想,这也正是现在这个新时代,新青年所需要的一种精神和品质。

赵晓丹:此次渔阳里学习我们不仅欣赏了史料和文物,感受渔阳里的江南文化特色和石库门建筑特色,还重温了百年前的红色足迹,体会到了其在中国革命和共青团建设初期所发挥的重要历史作用。令人眼前一亮的是,改建后的渔阳里博物馆中使用了各类新颖的多媒体方式再现渔阳里的红色历史,令我惊讶不已。我们一行人震惊于纪念馆两楼的三屏互动方式,欣赏着青年团的八位发起人当年在渔阳里学习工作时的场景,久久不能移步,心潮澎湃。

郑  烈:渔阳里曾汇聚了五四运动先驱者和众多进步青年。五四精神的火种,通过当时迁址上海的《新青年》编辑部、共产主义者设立的“外国语学社”等传播到全国,乃至走向世界。“渔阳里”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通过参观学习让我更清楚地了解了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建立历程,亲身实地接受了“沉浸式”的精神洗礼。


联络方式

电话:021-52707033
地址:祁连山南路1069号
邮编:200333
邮箱:caoyangms10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