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曹杨中学_ 论文集锦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教学> 论文集锦



“太阳能发电科普与创新”课程的开发实施

适应《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高中综合素质评定大背景,我校于2015学年成为上海中小学新科学新技术创新课程平台(以下简称“双新平台”)种子课程(第二批)试点学校,并开设了多门种子课程供学生选修。笔者所在教研组开设的是《太阳能发电科普与创新》子课程。

我们的整体思路是以太阳能的开发利用为基础,立足学生个性,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尤其注重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按照“双新平台”专家“准备创新”、“体验创新”和“自主创新”三阶段的课程设计步骤整体思路。整个课程的开发,我们遵循先学习浅显的理论知识学习,而后适时让学生进行实践体验,最终能够有一个基于学生个体的自主创新。

首先的要解决的是太阳能知识的理论学习。理论知识是自主创新所必需的,否则后续的学习就会舍本求末,成为无源之水,尤其是自主创新阶段的开发无法进行。但是,理论知识又不能过深过难。我们首先学习了课程指导教师徐燕博士(徐燕博士:上海电力学院教师,双新课程特聘专家)的学习资料,结合选课学生的科学基础,把教材进行了校本化,将相应的必备知识以中学生的理解水平呈现。该阶段我们大约花费3个课时,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我们特意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将太阳能电池板的基本发电原理,结合课堂学习,通过查阅网络,以自己的话图文并茂地呈现出来,并将该次作业课程的考核内容。

接下来学生的实践体验阶段,我们充分利用了学校资源和校外场馆资源。例如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学校实验楼顶端的1680W太阳能逐日发电系统,校园内太阳能路灯,太阳能热水器,组织学生参观上海城市节能展示馆等,并要求学生能在参观后写出参观项目的基本原理。

通过查阅网络,结合中学课堂的各项需求,采购了与太阳能相关的科技小制作材料,如:太阳能振动小甲虫,太阳能驱动小车,太阳能驱动陀螺,太阳能驱动小风车等。同学们通过这些,既有理论也有实践的活动,加深了对太阳能发电原理,太阳能的利用等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有了第一学期的理论和实践体验积累,第二学期我们进行了创新实践的实施阶段。结合中学生知识水平和心智成熟实际,我们采用了项目驱动的方法来实施课程。也就是让学生分小组,以太阳能为驱动源,实现一定的功能。

下面以其中的一个案例进行说明。

【案例】:太阳能起重机模型设计制作

项目任务:距地面1m处有一重物,利用实验室提供的基本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个起重装置,利用光伏电池为动力,将重物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升到桌面,并能现场答辩指导教师提出的问题。

制作规则:实验室提供光伏电池(65mm×45mm,200mw),小电机一个,300mm×500mmKT板1块,回形针若干、2000 mm细线一根、小木条若干,制作工具及粘接材料等若干。

我们按照项目要求,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仅给予项目大致要求,不提供统一的制作方案,不做提示性的说明。要求小组有分工,有方案设计及原理说明等。

课程实施下来,三组同学分别经历了方案设计,分工协作,解决问题,功能实现等实践创新过程。他们利用学习过的物理学知识,太阳能理论知识等,基本实现了项目要求。

三个小组实现项目的方法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例如他们都想到了利用初中物理学中的滑轮组,因为这样可以省力;都能利用理论课时习得的太阳能追日原理,设计了可以使太阳能电池板转动的装置,这是我们尤其感到欣慰的地方。

但是他们也许多不同的地方,最突出的地方是他们设计的承重结构不同,分别设计了框架型、立柱型、横梁型。课程的分工项目答辩阶段,每组同学分别阐明了自己的设计原理,以及理论依据。令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同学们基本上都是从课内的理论和实践体会出发,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有了一些自己的创新实践,实现了项目的设计预期,说明我们的课程探索还是有些收获的。

课程结束以后,我们又指导小组写出了对应的科研论文(详见附录),作为课程的考评依据。而且挑选了其中效果最好的一组同学,在学校媒体中心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自编脚本,录制了画面精美的微视频,在学校的一些平台上播出,提升本课程的影响,向大家传递节约能源的理念。

以上是我们在“双新平台”的专家指导和学校的支持下,开设的“太阳能发电科普与创新”课程一点探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我们按照“理论学习、实践体验、自主创新”三个大致步骤,虽然积累了一些素材和经验,但是仍然觉得需要学习的知识还有很多,要走的路还有很长,这需要我们继续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摸索。

上海市曹杨中学 和建伟

2017-01-10

94176461@qq.com


联络方式

电话:021-52707033
地址:祁连山南路1069号
邮编:200333
邮箱:caoyangms1069@126.com